一、力—— 指筆力,書畫傢以“有力”的筆法,寫出“有力”的線條。
稱“力之美”的,有勁、健、遒等,如說遒勁、勁健、剛健、勁拔、勁利、遒舉、遒拔、健拔等等。
力的充盈,有氣勢,有筋骨,於是書有“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又有“筆端金剛杵”、“舉重若輕”的說法。
▲ 唐代·歐陽詢《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前人說運筆忌“描”、忌“塗”、“抹”。
描者無力;塗與抹,是用力不得法,或者使氣矜力,用力沒有矩度。
稱贊好的“筆”,常常用“遒勁’二字。“遒勁”一詞,包含瞭兩重意思。
《正韻》曰:遒, ‘‘健也,勁也”;《說文》釋“迫也”。
用筆之“迫”,可用劉熙載的話作解析:“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此所以戒平直。
講“留”,講“澀”,講“韌”,也是同一個道理。
▲ 唐 ·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
二、重——“力”是力感, “重”是重感。
所謂“重”,用過去的話,就是能“人紙”,能“出紙”,筆畫若刻人縑素,人木三分,又直覺其溢出紙外,精光爛然。
粗實未見其重,肥胖反覺其輕。沒有筆力,點畫如枯草敗葉,隨風飄落,滿紙草率,一派輕浮。
▲ 唐 · 顏真卿 《李玄靖碑》(局部)
三、厚—— “厚”與“重”是一事物的兩種顯現:重則厚。厚是指跡厚,味厚。
至通幅,有如一首樂曲,或高或低,或急或緩,或斷或連,或有或無,紛至沓來,悠揚成韻,有板眼有節奏,極盡抑揚之妙,味亦厚矣,是為“妙聽”。
▲ 北宋 · 米芾 《道林詩帖》
米芾《道林詩帖》 紙本 行書 縱30.l厘米 橫42.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點畫有力感、厚重感、節奏感等,卻不能要求有“立體感”。
“立體感”屬於表現的范疇,並非審美要求,即不是線條美的必要條件。
這種力量指線條堅硬而有韌性。篆書中稱‘玉箸篆’、‘鐵線篆’,都是指其質感似鐵似玉地堅硬。”
▲ 明 · 文徵明 《行書五律詩軸》
四、質——用“質感”的概念討論書畫點畫,無異又為自己加瞭一個桎梏理論上的似是而非且無益於實踐,一如“立體感”。
現列舉有的學者論述質感”的兩段話:“筆力就是力量感。
這是說,線條要求有某種“質感”,或者線條會產生某種“質感”。
事實上,存“質”,是中國書畫線條的重要標準之一,而“質”與“質感”卻有本質上的區別。
▲ 明 · 唐寅 《雨花臺感昔詩札》
唐寅《雨花臺感昔詩札》 紙本 行書 27.5×3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