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剛過,南京的氣溫依舊讓人捉摸不透,起伏如海浪。
前一天還吹著微涼的風,緊接著第二天卻讓人覺得恍惚已是炎熱的盛夏。
假期接近尾聲,想約好友外出散心,想起前些日子看到有人在下馬坊遺址公園拍到瞭一片薔薇,便趁著花期去打個卡。
從下馬坊地鐵站2號口出來右手邊就看到瞭那一片養眼的綠。
下馬坊遺址公園位於明孝陵入口處,隔著一條高速隧道連接著十朝歷史文化園。
大多數人直奔著明孝陵景區去,卻忽略瞭這片綠意滿覆的秘境。
園內林子不大,卻也已有盛夏時鬱鬱蔥蔥的樣子,遮蔽瞭大部分的陽光,穿行其間涼意更盛。
沿著蜿蜒的小道走進園子中心,一片薔薇闖入描繪著春末夏初色彩的鏡頭裡。
面前的孝陵衛曾是專門保護“孝陵”的部隊,前衛所已無跡可尋,僅存有地名“孝陵衛”。2007年7月在下馬坊遺址公園建設中根據文獻歷史資料,再現瞭孝陵衛屯兵大營的場景。
木欄和薔薇的搭配比起鐵藝與薔薇相搭更多瞭幾分田園的恣意。
圍欄在時光的雕琢下不知何時攀上瞭裂紋,植物生長的紋路自帶年代感,是精妙的工藝也無法替代的。
一大片薔薇從上面鋪下來,綠葉間的花朵卻精巧而嬌艷。
薄荷綠的葉片略帶藍調,像是無意間增添瞭夏日濾鏡,映襯在藍天下尤為清新。
湊近瞭能嗅到一絲甜美香氣,顏色深深淺淺的花瓣散落瞭一地,竟也有幾分「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的意境。
花下站著一位正在拍寫真的女孩兒,微風輕揚裙角,發絲也和身旁的花來瞭一次親密接觸,果然鮮花和女孩子是非常美妙的組合,浪漫而富有靈氣。
這世間美好的事物無論大小,總讓人不忍駐足。
園內靜謐處,還有一塊大石壁,面積約20平方米,重達30噸,頂頭是觀音閣。
這塊石壁是明代永樂皇帝朱棣為紀念生母建造的觀音寺遺物,寧杭公路拓寬拆遷時從居民傢中被遷移至此。
觀音閣前有一片放生池,梭魚草一叢叢相擁著,依稀能看到池底的小遊魚。
偶遇一隻趴在池邊的龜,也許是有人放生在這兒的。一動不動很久,突然一蹬腳就躲回水中去。
拱橋與流水自然相稱,可惜流水被阻隔,隻能腦補一番“秋日紅楓翩然落下,順著流水一道漂進池中”的景象。
但也不妨礙這裡的美感,換上一身漢服來這裡,隨意取景都透露著古色古香。
踏著雕刻蓮花圖案石墩行至池中島,環顧四周,水面的蓮葉不多,卻已有幾株紅的、白的蓮花開瞭。
四周的樹木枝葉繁密,野花遍地,灌木叢叢簇簇掩映著。
感覺自己被自然包裹住,倒也有幾分參禪悟道、與世無爭的味道。
下馬坊遺址公園修建於2007年,聚集瞭所有下馬坊相關的文物。
下馬坊為一間兩柱沖天式石牌坊,高9米、寬6米,建於公元1393年,是明孝陵入口處的標志性建築。
坊額橫刻著“諸司官員下馬”六字,即批示各級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以保持陵區的肅穆及對陵寢的尊崇。
這裡不僅是通往中山風景區的通道,也是南農人的後花園,據說不少學生社團素拓也會選擇來這裡。
園中茂密的樹林將一旁馬路上的喧鬧隔絕開來,空氣也更為清新,步行其間猶如穿行到瞭另一個世界。
立於下馬坊不遠處的龍紋石雕構件據說是神烈山碑亭的遺物,出土後被安置在這裡,上面精美的雕工和傳神的龍紋無一不在訴說著逝去時光裡的故事。
周遭深沉的綠色,隱約讓園區帶上瞭一股莊嚴的氛圍,確能感覺到這裡600多年前曾是皇傢禁地。
走到孝陵衛的木牌前才是另一番光景,這裡是公園人氣最旺的地方。
不遠處草坪邊有個小池,裡面的蓮花比放生池中開的更多一些,隱隱有些要遮蔽池塘的氣勢。
中國這麼大,天南地北的孩子們卻有個共通點:愛玩沙子。不管有沒有工具,走到哪裡,挖到哪裡。
老人們帶著孩子出來往沙坑一丟,熊孩子秒變專註的“鏟沙工”,輕松換得一個和老姊妹嘮嗑的下午。
坐在拴馬樁旁發呆,細細辨別樁頭,有猴、獅、羊等動物形狀的圖案。
明代石馬一前一後立著,時間帶走瞭它們分明的棱角,線條愈發圓潤。
雖然沒有瞭當年的英姿,竟還看出瞭幾分可愛,但上面殘留的線條依舊展現著匠人精湛的雕鑿技藝。
一旁的禦碑亭中,碑額篆刻《奉旨蠲免三則碑》字樣,四周淺雕雲紋,碑面的文字由於年代久遠已漫漶不清。
這些文物在漫長的歷史中見證著明孝陵的盛衰,如今都靜靜地佇立著、訴說著當年。
頭頂是初夏還算溫柔的陽光,倦意陣陣襲來。腦內還在上演一出古裝大戲,耳邊卻傳來孩童的嬉笑,還有大人們的閑聊話語聲。
恍然發現,原來已逝的一切與正在推進的歷史進程早已逐漸融合在瞭一起。
我們腳下的土地,有著歷史曾走過的每一步。
下馬坊遺址公園
地址:玄武區小衛街下馬坊地鐵站2號口西(南京農業大學正門對面)
開放時間:全天,免費進入
內容來源:南京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