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逢春雨獲新生,傾海難盡黨重恩。1959年12月4日,這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但對末代皇帝溥儀來說,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日子,因為這是他後半生的起點。
在撫順管理所俱樂部大廳召開的特赦戰犯大會上。溥儀接過瞭特赦通知書,成為瞭第一批獲特赦人員。從這天開始,他不再是皇帝,也不再是罪犯,而是新時代的公民。

溥儀獲得特赦後,在生活上得到瞭很好的照顧和優待。有關部門給辦理瞭戶口,並根據首長的指示,將溥儀、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陳長捷、沈醉等獲得特赦的人員安排到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讓他們擔任文史專員。溥儀分在“北洋組”,他主要負責研究清末和北洋時期,研究對象是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
溥儀在文史委員會工作期間,有關部門遵照最高首長的指示,特邀請溥儀等文史專員們去南方參觀遊覽。遊覽祖國大好河山,看國傢建設成就,接受革命教育。
一九六四年三月,溥儀、溥傑、杜聿明、王耀武、沈醉等人以文史專員的身份組成參觀團,開始南下到蘇、浙、皖、鄂、湘、贛等地區參觀考察。

1964年4月中旬,參觀團來到瞭贛省西南部的井岡山地區。
溥儀等人參觀完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後,來到瞭山北面的黃洋界。
在黃洋界哨口,溥儀、杜聿明等人在“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前列隊,深深地鞠瞭三躬,向戰鬥中犧牲的紅軍烈士默哀。
然後,溥儀問陪同參觀的宣傳人員:“請問,黃洋界上炮聲隆是怎麼回事?”
宣傳人員說:“1928年8月底,黃洋界保衛戰打響。當時敵人糾集四個團進犯黃洋界哨口,以迫擊炮猛烈轟擊紅軍工事。紅軍在山上隻有兩個連兵力,有一門迫擊炮,但隻有三發炮彈,兩發受潮未打響,最後一發炮彈轟隆一聲震天響。正好落在敵指揮所上開花。剎時間,黃洋界上歡呼聲、號角聲、鑼鼓聲連成一片。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聲勢嚇壞瞭,以為紅軍增兵,掉頭連忙逃竄,棄陣潰逃,以後不敢再來瞭。”
溥儀聽罷,被紅軍不怕犧牲、英勇殺敵的精神所感動。

溥儀內心十分激動,踱瞭幾步,稍稍思索後,對參觀團其他成員說:“溥儀不才,願獻詩一首,請諸位雅正。”
溥儀即興賦詩一首——《黃洋界舊戰場》。
詩曰:
到處紅旗噪婦孺,粟浮滄海放心孤;
炮聲怒吼黃洋界,白匪平明一個無。
千點紅旗四面山,萬夫顛頓婦孺關;
梭鏢木石成天險,驕敵宵遁指顧間。
溥儀吟誦完這首詩,同行的文史館員(文史專員)杜聿明、王耀武等人熱烈鼓掌,大加稱贊:“好詩!好詩!”

溥儀聽到贊美聲,心情很激動,詩興未盡,略思片刻,又當眾作詩一首。
《黃洋界哨口》:
銅墻鐵壁黃洋界,巋然雄於百萬兵;
盡有奇謀堪制敵,更因眾志已成城。
雲霞巧扮旌旗影,草木爭為鼓角鳴;
夜半山風傳捷報,折天初發巨霆聲。
溥儀誦完這首詩。杜聿明、王耀武、廖耀湘、宋希濂等人又贊不絕口:“好詩啊,真是好詩呀!老溥才思敏捷,出口成詩。”文史專員們紛紛提出要與溥儀和詩,以表達對紅軍戰士的崇敬情懷。

參觀團告別瞭黃洋界哨口,驅車返回茨坪。剛下山不遠,汽車在路邊五裡排的兩棵大槲樹下停住。
講解員介紹說:“這大槲樹就是當年最高首長、朱總司令和紅軍一起挑糧上山休息的地方。有一次,最高首長問,站在槲樹下能看多遠?戰士們有的說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說可以看到湖南。而最高首長則意味深長地說,不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幾十年瞭,這大樹仍保存完好,供人們參觀。”
溥儀望著那兩棵至今仍枝繁葉茂的槲樹,感慨萬千,心馳神往,又即興賦詩一首。
《大樹風》:
佇仰當年大樹風,甘棠遺愛古今同;
“五同”畢竟今逾古,六億人民仰慕中。
溥儀大聲誦完這首詩,在場人員聽後都連連點頭,熱烈鼓掌,紛紛叫好。
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再次由衷地贊不絕口:“好詩,真的是好詩!”

參觀井岡山,參觀團的成員深受教育,溥儀回到井岡山賓館後發表瞭熱情的講話。
4月15日,參觀團返回南昌,然後經長沙、武漢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