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童年比作是一座房子的地基,成年人則是建在這個地基上的房子。被忽視的童年就像是破裂、虛弱的地基,盡管在這地基上建立的房子看起來和別的房子沒有什麼區別,但這樣的房子常常很脆弱,一陣強風吹過來,就倒塌瞭。

經歷過忽視的孩子在長大後,也許他們樂於付出,但很難接受他人的給予;也許他們不會讓別人發現他們內心的空虛,除瞭偶爾被最親近的人看見一點跡象;也許他們表面看起來正常,卻意識不到童年帶給自己的影響;也許他們習慣責備自己,不管是遭遇挫折後還是發現自己和他人不同時。他們大都是因為其獨特的生活經歷才有瞭這些特征。

“被忽視的孩子”成年後的第一個特征:“空虛感”,也可以理解為“情感忽視”。
那什麼是“情感忽視”呢?比如,孩子小時候哇哇大哭,但是父母不理孩子。
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情感忽視”更多的時候是以一種不可見的形式出現的。
比如說,雖然有的傢庭看起來很和睦,但是這些傢庭裡孩子的父母就希望他們的孩子考上國內數一數二的知名重點大學,如果他們的孩子考上瞭,他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個好爸爸、好媽媽。

但是,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情感的需求,他們的情感需要被表達出來,但在這樣的傢庭中,孩子就沒機會去表達他們的情感需求,他們總是要犧牲自己去照顧父母的情緒。
說到這裡我想起瞭一個案例:有一個叫西蒙的人,他是一個非常得體、英俊的成年人,他的生活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問題,事業成功,有車有房,是一個大傢眼中的黃金單身漢,而且他還是個富二代,但他跟所有的女性都無法建立起長久的親密關系。

西蒙曾經在一個巨大的房子裡長大,屋外有繁茂的森林,但他的傢裡經常沒人。他有個妹妹,因為他的妹妹有殘疾,所以他爸媽每次回到傢都是在照顧他妹妹。沒人管他,所以他是一個被完全放養長大的孩子,他經常在外面遊蕩,在大片大片的森林裡面跑,他完全不想回傢,因為他覺得即使回瞭傢也跟在外面沒什麼區別。

所以,即使他受到很好的教育,也有很成功的事業,但是,但凡要跟別人更親密的時候,他都覺得他的生活繼續不下去瞭。他追求刺激,但每次刺激完瞭,他又很難覺得自己在活著。
當他去做心理咨詢,跟咨詢師講他的生活的時候,咨詢師就會不斷打斷他問:“那你對於這件事有什麼感覺?有什麼感受?” 直到兩年之後,他才開始跟治療師建立起瞭一些親密的情感 、聯結。
最後西蒙也有瞭一個比較好的結局,他有瞭一個穩定的女朋友,一段穩定的親密關系。

“空虛感”可以理解為,覺得自己做什麼事都沒意義,即使工作完成得特別好,自己也特別優秀,也覺得沒什麼意義;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孤獨感”,就是沒辦法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所以一直覺得內心是空的。
“空虛感”的七個標志和信號:
1.你感覺身體內是空的;
2.你情感麻木;
3.你質疑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4.你會有沒來由的自殺想法;
5.你樂於尋求刺激;
6.你感到不同於其他人,並對此困惑不解;
7.你經常覺得自己是局外人。

如何消除這種“空虛感”?
1.引導自己識別並正確對待自己的情緒;
2.學會自我關懷;
3.學會同情自我。
希望那些內心有“空虛感”的人,都要學會自己愛自己,也要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