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塔什幹前往烏爾根奇的火車上,一路睡的香甜。

下鋪放空中的爺爺
列車沿著阿姆河一路向北,穿行在廣袤的克孜勒庫姆沙漠之中。

又稱紅沙漠
中亞“兩河”之一的阿姆河(另一個是錫爾河),是中亞最大的河流。之前塔吉克斯坦的文章裡寫過的噴赤河,即是阿姆河上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望向窗外,幻想著阿姆河的模樣,河對岸是土庫曼斯坦的領土,同樣也是沙漠,名為卡拉庫姆,又稱“黑沙漠”。

中亞兩河流域示意圖,紅色五星為當時位置
在L(我的翻譯)的提議下,我們到餐車吃早飯,順便體驗一下烏國列車的物價。早餐是雞蛋、油炸糕、土豆餅和茶水,價格不貴,味道也還不錯。

餐車
不一會兒,列車緩緩駛入大橋,右手邊上的阿姆河,總算是讓我一睹芳容。


請忽略反光
L在與列車員大叔的溝通中得知,這趟列車的終點是希瓦,而我們原計劃是在烏爾根奇下車後拼車去往希瓦,這樣一來,不用折騰便可直達目的地。接下來是L與大叔的討價還價時間,沒有什麼所謂的補票,就是給列車員點小費,允許我們坐到終點。最終以每人2萬(人民幣14塊)索姆成交,沒有任何票據,隻有大叔得意的笑臉。
臨近終點時,在其他車廂偶遇一位日本女生,她獨自一人來中亞旅行,目的地也是希瓦。

“綠皮”火車

唯美的廣告牌
一出站就被當地司機團團圍住。火車站距離希瓦古城2公裡,要不是天氣太熱,步行過去毫無壓力。遠處的日本女生與司機溝通不暢,我便讓L上前幫忙。一番操作下,司機答應送我們三個一起,先去往古城內的民宿,再送我倆。

古城南門城墻

拉磚卡車
之前在booking上預訂的民宿離古城有些遠,在看過日本女生的民宿後,當即決定也住在此處,方便出入古城,事後證明此決定是多麼的正確。感謝她的出現,更感謝我們自己,要不是幫助他人,又怎能被他人所幫。

民宿附近的一傢餐廳
希瓦是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的一座城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坐落於一片綠洲之上,縱然兩側都是沙漠,充沛的水源保證瞭這座城市的活力。
而我們常說的希瓦古城,準確名稱是依瓊卡拉Itchan Kala,是希瓦這座城市中的內城,四周被高墻包圍。它於1990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給出的理由是:中亞保存完好的的穆斯林建築群中的典范。建築群主要分佈在內城由西向東的一條主街兩側,大致是從西門到東門的一塊長方形區域。區域外的南北兩側是生活區,至今仍有不少當地人在此居住,我們住的民宿就位於內城南側區域。

古城地圖
從我們住的民宿步行幾分鐘即可到達核心遊覽區域,這便是住在內城的好處。

穿越此門,便是另一番天地
內城中遍佈著宮殿、經學院、神學院、清真寺、宣禮塔、陵墓等等。漫步在這樣一個露天博物館中,歷史氣息與藝術魅力撲面而來,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伊斯洛姆霍賈神學院宣禮塔

帕拉翁·馬哈穆德陵墓



卡爾塔米諾爾宣禮塔

某處陵墓

穆罕默德·拉希姆汗神學院

阿拉伯穆罕默德汗伊斯蘭教經學院
除瞭這些有名的建築外,當地的民居和其他建築也很有看頭。

很多地方都在維修

一戶人傢

小巷

小路

不知道這個小塔何用
逛的太過投入,以至於錯過瞭午餐時間。這裡的不少餐廳都不接受個人用餐,隻面向團隊,在問詢多個餐廳後,好不容易找到一傢,勉強對付一口。

不接受散客的餐廳

午餐餃子蘸酸奶
整個內城,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這座天藍色的宣禮塔。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它像一個水塔,頂部是平的,而不是傳統的尖頂。其實,當年阿明汗是想修建一個高到可以遠眺佈哈拉的塔,可惜他意外墜亡,工程也就停瞭下來,成瞭“爛尾樓”。



經學院與宣禮塔間的天梯
西門作為內城的正門,絕大部分遊客由此入城。入口處兜售套票,價格10萬索姆。別擔心,此門票是用於參觀個別景點,如果你隻是想在外圍轉轉,票可以不買。
從西門走出內城,頂著烈日沿著城墻走上半圈,感受希瓦汗國都城的雄偉。


西門南側城墻

南門
從南門進入內城,隨便鉆進個小賣店準備買水,看見地上的哈密瓜,便詢問價錢。“5千索姆”,一個小男孩說道。最開始我們以為聽錯瞭, 人民幣3塊多買一個10多斤的瓜?再三確認後,真的就是這個價錢,雖說是當地特產,但也有點太便宜瞭吧。由於瓜太大吃不完,我們隻取走一半,另一半留給瞭這位小朋友,算是對他的獎勵。

熟練切瓜

簡直甜死瞭
南門附近有一片墳頭,延伸到城墻上,經過時有一幫人正在施工。吃飽喝足後,我和L返回此處,想到城墻上面看看。施工人員熱情的招呼我們上來,隨即從一處墳中,用鐵鍬挖出瞭一塊頭骨,向我們炫耀完畢後,又鏟瞭回去。


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
沿著城墻向西門方向走去,落日的餘暉灑滿全身。穿越時空,我和L就像是希瓦汗國的士兵,在城墻上巡邏。

城墻視角


穆罕默德·阿明汗神學院

西門外的城市模樣

是槍口嗎?

幾座地標性建築一同出鏡

城墻上的平臺
繼續向東門方向巡視,夕陽下的古城顯得更加復古,民居開始多瞭起來。試想,把這些平坦的房頂打造成小院,供遊人喝茶休息,不失為一種創收的方式。


嬉戲中的孩子們

房頂上的“大鍋蓋”

很多建築都在修建中

遠處的陵墓

朱瑪宣禮塔

城墻上的路

南門城墻上

陽光散滿古城

民居一撇

內城民居

應該是穹頂

城墻細節

夕陽西下
夜幕降臨,肚子開始抗議,吸取瞭白天的教訓,我們決定從北門出城,一來轉轉,二來覓食。

北門

路邊廣告牌
隨便找瞭傢路邊小店,裝修風格有點意思。食物主要以卷餅為主,價格不貴,味道尚可,遺憾的是純穆斯林餐廳不提供任何酒精飲品,隻能喝茶。

挺漂亮的壁紙

服務員
飯後走一走,偶遇小啤酒,坐下喝一杯,能活九十九。爽口!

高溫下的精神食糧

返回西門
即便你沒有讀過關於希瓦汗國的相關歷史,那也沒有關系。面對眼花繚亂的建築名稱、人物名字、時間點、故事背景,我們能夠做的,就是默默的欣賞它,品味它,體會它。
很遺憾,另一座名城烏爾根奇此次無緣前往,隻能留在下次。可如果真的有下次,我還是願意先去希瓦,畢竟,曾經的這裡,需要用兩袋黃金,才能換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