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事的結局一定是好事,如果不是 那麼,還沒到結局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人、以及同一人的不同階段,對這句話的觀點都會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朋友聊過的看法就有不少,比如:
- “避而不見的逃避,這很鴕鳥嘛”
- “厲害瞭!樂觀豁達的意思”
-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看著是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 “這很看人在這麼意識後怎麼做瞭”
- “就一阿Q精神麼不是”
- 。。。

意識到它之前,生活經歷的大小事情,總是可以有各種不如意不遂心。
意識到之後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和與人處事的積極性好多瞭。別的不說,自己開心就好~
舒適區外面其實還有一片更高級的舒適圈,隻是要稍微趟過一點心理對未知的抗拒。
額外的,也發現核心是之前沒有認識到一點
但凡談到某一事,隻要是自己的事,那它的結局是可被自己延展的
目光不夠長遠,逡巡於眼下的現狀,以為這就是結局
現在看來這隻是自己當時目之所及的能力范圍
其實對一些人來說,他們曾接手的“爛攤子”,就是另外一些人眼裡被釘上句號的結局(想到瞭開國大典= =)
但為啥一般時候不容易意識到,因為把每個結局的林林總總 整理為下一個結局的開端,經常需要一些變化:
用更高維度的視角,從其他角度發現突破口,對之前不滿意的結局做出降維打擊。

當然瞭,也別琢磨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因為他除瞭【想】,就是在被動等待老天給驗證結局瞭,略消極
塞翁:別問,問就是想,想就完事兒瞭
有人說,懂得瞭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無非是
特異性——人傢的道理未必適用自己
和
隻讀性——懂瞭然後就沒有然後瞭,並未付諸身體力行
兩個原因。
這倆在其他挺多大眾糾結點上,也就是咱再熟悉不過的選擇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