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的膠片,久遠的回憶。
一段通向過去的旅程,即將開啟。

這是一部上映於1989年的電影,即使在今天看來,也算另類。
臨行前,眾好漢,可有話講。
上路瞭,喝瞭砍頭的酒,
砸瞭這大酒碗,老少爺們兒上法場,眾位請上眼吶。、
咱為嘛穿行頭,咱為嘛介打扮兒?
父老鄉親說一說,咱算不算好漢。
哎我就是關雲長,要斬將過五關。
再瞧這猛張飛,把當陽橋喊斷。
我就是孔明諸葛亮,要草船借箭。
你瞧介位爺,大號叫時遷。
偷雞摸狗撈外快,也算一好漢吶。
咱不光有武將
還有個大文官。
文官武將真齊全,咱們要大登殿吶。
咱們是為誰死,咱為嘛把頭斷。
為國為民為皇上,咱們甘願把頭獻。
投胎轉來世,要把那情債還。
我介是窮怕瞭,再不當窮光蛋。
吃山珍海味呀,穿綾羅綢緞。
娶上那幾房漂亮媳婦,就一天摟三遍吶。
你瞭別高興,你瞭別心酸
有恩有怨必有報,咱們二十年後見。
走過瞭望鄉臺,就看見瞭閻王殿,二百銀子賣瞭命瞭,再給咱灑點錢吧。

這是一部完全使用天津話表現的電影,在對白講究字正腔圓的時代,開創瞭方言電影熱映的先河。

天津人,天津話,講老天津衛的故事。沉重的故事配上輕松幽默的天津方言,巨大的反差讓這個時代的悲劇震撼人心的效果無以復加——漫天飛灑的紙錢中,一群賣瞭命的漢子身著戲服昂首走向法場,等待著“洋大人”手起刀落的一刻,那些凝固的笑容裡,滿是中華百年的屈辱與辛酸…

火燒望海樓
《老少爺們上法場》,用百年前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為觀眾帶來瞭清末殘破的中國,帶來瞭老天津衛的市井百態,也帶來瞭那群在碼頭文化催生下,悍不畏死又可嘆可悲的普通天津人。
天津教案
提起天津教案,恐怕無人不知。說的是同治年間朝綱敗壞,中華大地列強橫行,天津衛教堂林立,洋人牧師勾結不法之徒強占中國人的財產,腐敗無能的滿清統治者卻因畏懼洋人不敢插手,中國人的怒火在不斷積聚。

天津教案發源地——聖母得勝堂
1870年(同治九年),天津連續發生幼兒失蹤事件,不久抓獲一名涉案匪徒武蘭珍。經其供述主使為望海樓天主堂,中人王三。一時民情激憤,輿論大嘩,一時間”外國修女以教堂為晃子,實則綁架殺死孩童作為藥材之用”等謠言甚囂塵上。

當天津知縣劉傑押送案犯武蘭珍去教堂對質時,發生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槍擊縣令事件,當場打死常隨一人,打傷劉傑侄子劉七。此事一出,天津市民長期壓抑的憤怒徹底爆發,當場打死豐大業,順手火燒望海樓,殺死修女十人,牧師兩人及各國洋人若幹。

此事一出,法國炮艦直驅大沽口,並派使者與清朝談判,要求限期破案。滿清政府無奈,隻得拍直隸總督曾國藩全權處理。曾國藩見案子毫無頭緒,隻得用二百兩一顆人頭的價格收買無賴抵命,並派使節向各國道歉,商討割地賠款。

曾國藩
消息一出,天津市民群起反抗,痛罵曾國藩賣國,連湘軍舊部都不願再與曾國藩為伍。最終在李鴻章的斡旋下,天津教案以殺十六人償命,賠償各國白銀五十萬兩為代價解決,曾國藩卻在洶洶輿論中鬱鬱而終。

李鴻章
《老少爺們上法場》中的天津碼頭文化
電影《老少爺們上法場》基本還原瞭天津教案的原貌,也將天津衛獨特的碼頭文化(混混兒文化)展現在觀眾面前。片中從容就死的幾位主人公,既有為民除害的俠士,也有一心求道的富豪;既有科場失意的落地舉子,也有坑蒙拐騙的市井無賴…文武昆亂五光十色,幻化出九河下梢天津衛,五方雜處之地的市井百態。

強舉人一傢
這些人命都是買來的,可為什麼花錢就能買來人命呢?每個主人公都有一段“非死不可”的故事。
那李八瘋子人稱李八爺,乃是津門八大傢“鐵門李傢”的大當傢,錢財無數車載鬥量。可一方豪富的李八爺吃膩瞭山珍海味,厭倦瞭人間煙火,非要得道升天領一份仙傢俸祿,天天穿著破衣爛衫摟著姨太太沿街施舍,甚至演瞭一出活出殯的鬧劇。他代表瞭老天津衛無所事事的富翁:找死,也是為瞭找樂。

李八瘋子
那強舉人文采飛揚,又是個官迷,可惜被查出傢裡祖上是樂戶,屬於賤民不能入場考試。強舉人被奪去功名眼見仕途無望,便賣命於官府,換來一張“強傢本系商人”的薦書留給兒子後,便從容赴死。他代表瞭清末不思變法圖強,扔醉心於功名利祿的讀書人:找死,也是為瞭功名。

強舉人
那二狠子和金螃蟹坑蒙拐騙,本是城裡的“混混兒”。既是混混兒,便要講究寧讓你打死不能讓你嚇死。結果二狠子和金螃蟹互斷後路,填瞭殺頭抵命的窟窿,一夜掙紮之後索性認瞭命,臨死也要充把好漢。二狠子和金螃蟹代表瞭天津的混混兒:找死,也是為瞭面子。

二狠子和金螃蟹
那邋遢張是個小買賣人,性格也是“武大郎賣豆腐——人慫貨軟”。他的四十年人生都是苦水兒,一句話——窮怕瞭。他代表瞭千千萬萬清朝末年的天津市民,找死,也是為瞭“轉運”。

邋遢張
其餘種種無非俠士豪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天津衛隨處可見。赴死,那叫“好漢做事好漢當”,莫要連累瞭旁人,找死,也是為瞭仗義。

影片結尾,奔赴法場引頸就戮的主人公們,為什麼要身穿行頭唱著大戲從容赴死?這就是“人倒架子不倒”的碼頭文化。死,沒問題,腦袋掉瞭碗大個疤,想讓我“栽面兒”,不行!臨上路,也得讓老少爺們兒開開眼,來段戲告訴你咱是體面人,吹拉彈唱嘛都拿得起來。不會點“玩意兒”,別說你是天津衛!

天津,一個被碼頭文化養育的城市,市民順河而來,聚居於海河兩岸。這些人裡,既有湖廣徽州府的兵丁,也有山西大槐樹的晉商;既有江南魚米之鄉的小傢碧玉,也有海外歐西各國的金發洋馬……五方雜聚數百年後,便有瞭這“哪說哪瞭”的碼頭文化。

碼頭上,航船來來往往,帶來瞭東海的魚,帶來瞭西蜀的錦,帶來瞭江南的糖,帶來瞭北方的蜜,帶來瞭東洋的車,帶來瞭西洋的炮,帶來瞭湖廣的糧,帶來瞭江浙的錢,帶來瞭南方人的精明幹練,帶來瞭西北人的剛猛果敢……

一座碼頭,讓融合發生著。融合,也改變瞭一座城市的模樣。六百年前永樂大帝建設天津時,也許沒有想過這座本為京畿屏障的軍事堡壘,會成為清末絢爛的“東方威尼斯”,變成今天的北方經濟中心。

《老少爺們上法場》裡,外國人在中國橫著走的日子再也不會看見瞭,但談笑間一嘴黑色幽默的天津人還在;出口成章看似玩世不恭的天津話還在;剛柔並濟,講究藝多不壓身的碼頭文化還在。

這是一部講述天津故事的電影,期待您也能去看看。這裡是時光繪影,用電影為你找回記憶的人。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請點擊關註,我們將會用更多老電影,為你帶來更多古老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