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董玲 記者 梅書華)” 盡管收到通知非常緊急,但是我們在非常短的時間裡做好瞭萬全準備,我一定會帶著所有隊員平安歸來。”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主管護師施姣娜,作為已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15 年的老黨員,在得知此次疫情時還身處異國,但她毅然選擇瞭第一時間回國奔赴 ” 疫 ” 線。近日,施姣娜獲得瞭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的表彰。目前,她仍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參與救治工作。
△ 施姣娜
3 天加起來隻睡 8 小時,每天確定最後一班安全進艙才走
2 月 9 日,施姣娜作為黨小組組長帶領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第三批援湖北醫療隊 30 名隊員,跟隨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和其他 272 名隊員一起出征馳援武漢。正式進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後的頭三天,施姣娜一共休息瞭不到八小時。
△ 施姣娜檢查隊員防護服穿戴情況
” 我們來之前,這裡剛改造好,是一個空艙。隨著病人的陸續增多,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施姣娜說,醫護人員是 6 小時一班,她作為護士長,也是感控組負責人,要檢查每一批進入人員的防護服穿戴是否合格,所以不敢走,一直盯到凌晨 2 點的最後一班進入艙內,檢查安全無誤後,她才放心坐班車回駐地。加上穿脫防護服的時間,她回到駐地賓館一般都在凌晨 3 點半,嚴格消毒洗漱後,5 點才能躺下來,7 點多又要起來開始新的戰鬥。
睡得少還不是最大的挑戰,方艙內雖然都是輕癥病人,但院感防控做起來絲毫不能馬虎。” 隻要有一個戰友感染瞭,300 多人都有感染風險,所以團隊的終極目標是,付出最大的努力救治病人,並且確保自身零感染。” 施姣娜告訴記者。
△ 施姣娜在護理病人
據悉,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由外援醫療隊接管,醫護人員有近 340 人,來自各地幾十傢醫院,大傢的醫護級別、能力不一樣,每傢醫院的工作模式不一樣,對院感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管理難度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施姣娜毫不退縮,與負責院感防控的其他專傢一起努力,管理好每一個細節。
施姣娜經過觀察,發現醫護人員出艙等待時間較長,便提出通道改造計劃。從繪制草圖到現場監督施工,短短 12 小時,即完成完全符合感控要求的兩條出艙路線,並將出艙時間壓縮到 30 分鐘,這大大減少瞭醫務人員在艙內的時間,減少瞭感染風險。
創新措施,她將隊員的皮膚 ” 壓傷率 ” 降低瞭一大半
” 立足專業,做有溫度的醫務工作者。” 這是施姣娜的工作信條。作為一名國際造口師、省級專科護士,除瞭感控工作外,她將傷口造口專業知識用到抗疫工作中。
施姣娜發現,醫護人員由於長時間佩戴口罩、護目鏡等容易引起壓力性皮膚損傷,戰友們的臉頰部、鼻梁、額頭等部位皮膚出現不同程度的壓痕,二次佩戴時疼痛感更加明顯。
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借助專業知識,立即采用電子問卷的模式,深入瞭解現狀,並制訂整改措施。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反復進行壓力性損傷的預防宣教,提升隊員的防范意識。同時,對於高危人群面部皮膚敏感、臉部消瘦等情況,使用新型敷料對容易受壓的部位進行保護,達到減壓目的。在她的努力下,隊員們的皮膚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從原有的 8.3% 下降到 3%。
患者出院時對她說,真想看看你口罩下的面孔
施姣娜還負責艙內感控巡查,幾次巡查下來,她發現患者王阿姨很少參與艙內活動,並且不願意與其他艙內患者交流,甚至拒絕治療。經過耐心溝通,她瞭解到,王阿姨傢中多人是新冠肺炎患者,她自己目前雖然沒有咳嗽等癥狀,但是核酸檢測多次為陽性,內心特別擔心。
△ 病人手繪卡通圖感謝江蘇醫療隊的施姣娜
施姣娜和管床醫生溝通後,積極為王阿姨協調 CT 和再次核酸檢測,同時加強健康宣教,並動用親人的力量支持、鼓勵她參與治療。阿姨的病情逐漸改善,並順利出院。
阿姨出院時,施姣娜送上戰友們準備好的禮物和平安果,阿姨哽咽地說:” 小施啊,我真的很想看看你的笑容,記住你的面孔,記住所有白衣天使的模樣 ……”
( 通訊員供圖)
以上內容由”現代快報+ZAKER南京”上傳發佈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