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因為病毒的肆無忌憚,所有一切外出活動全部取消。
正好開始新一年的補片計劃。
一天之間看瞭三部凱文·史派西的電影——
《洛城機密》、《非常嫌疑犯》、《大衛·戈爾的一生》。
第一部熱血神探,第二部懸疑燒腦,第三部社會反思。
我最喜歡第三部《大衛·戈爾的一生》。

為瞭信仰,你願意付出什麼?
今天不聊泛信仰,聊一聊電影裡主人公的信仰——廢除死刑。
因為電影帶有一定的懸疑氛圍,不好透露劇情。
簡單來講,就是兩個廢除死刑的社會活動傢為瞭他們心中的信仰不斷奮鬥。
廢除死刑,在今天的中國,遙不可及。
看看網友們的極端言論,一目瞭然,

我們拋開國籍,從其他角度聊聊死刑。
為什麼要廢除死刑?
電影中有很好的呈現,如果遇到冤假錯案,那怎麼辦?
司法系統再怎麼完善,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精準;
人為辦案,即使是包青天、福爾摩斯這樣的神探,也很難保證百分百的正確率。
廢除死刑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給那些冤假錯案一個機會,給那些被冤枉的嫌疑人一個機會。
當你判處一個人死刑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將一切的後路堵死瞭。

還有一個原因。
人類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發展的一個標志就是對極刑的廢除。
古代世界的刑法千奇百怪,但有一點是相通的,極其殘忍。
中國古代有剝皮、腰斬、凌遲、梟首、車裂等等。
為什麼會有酷刑的出現?
簡單一點來講,就是震懾力。
通過酷刑的血腥讓人民害怕,從而俯首帖耳。

現代法律除瞭震懾力之外,更應該從多方面的角度去考量,也就是人性化。
舉例示知:古代法律中,殺人償命,天經地義。
但在現代法律中,你得結合殺人者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經歷,綜合得出判定結果。
萬不可一刀切。
我國刑法對死刑有著明確的規定——
《刑法修正案》: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發生重大犯罪,手段極其殘忍,社會影響極其惡劣,如故意殺人,綁架,搶劫,強奸,販毒,等危害國傢刑法都有可能會執行死刑。

我們還就”殺人償命”展開討論。
一般情況下,殺人的動機無非以下三種。
一是沖動型。
這種人作案通常是在氣頭上、盛怒之下做出的決定。
二是不計後果型。
這就有點陳勝”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味道。
三是有預謀型殺人。
現代法律不僅僅是對犯罪的懲罰,更是對世人的警戒。
以上三種殺人犯,死刑的震懾力也就隻對第三種有效。
第一種沖動型犯罪,治本的方法在於心理輔導。
第二種不計後果型,更應該結合殺人動機、環境背景綜合來看。
通常這種情況下的犯罪,基本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做出的迫不得已的舉動;
亦或者是社會環境使然。

這種犯罪,已經超出瞭法律命題的界限,更像是一個社會問題。
涉及社會問題的案件,絕對不可以重罰為主,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也隻有第三種,才指望廢除死刑來逃出生天。
從古至今,嚴刑峻法的政權都不長久。
以秦朝為例。
商鞅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傢,但其執法相當嚴酷。

商鞅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
商鞅嚴格執法、濫用酷刑的行為招致普遍的怨恨 ,漢昭帝時的賢良文學也認為商鞅的嚴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舊唐書》甚至將商鞅稱為酷吏。
所以,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都以儒治國,以法輔之。
今時今日,除瞭法律的震懾之外。
我們更應該註重教育,以及民生。這才是國傢長遠發展之路,也是一個國傢走向現代化、文明化必備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