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有一個女兒,今年八歲,平時我會帶著女兒出去散步旅遊,最近朋友送瞭兩張泡溫泉的優惠券,我就想著帶孩子一起去泡溫泉,剛好也想讓孩子去學習遊泳,多一項技能總歸不壞。
結果剛開始孩子還很開心,可是一到場地,孩子就開始怯場,還沒進水裡,孩子就說“這個我學不會”,而且怎麼教孩子幫助孩子,他還是非常害怕去嘗試。
我傢孩子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也常常有這個毛病,面對稍微需要動腦思考的,有一點難度的題目,孩子就說“我學不會”。
她有一種學習畏難情緒,這種情緒非常嚴重,在學習上隻要有任何困難就想著放棄,覺得自己不行。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也說孩子遇到不會的題目常常不選擇自己思考,並且覺得自己永遠學不會,對自己很沒有自信。

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毛病,不管是不是學習專業的知識,還是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動不動就選擇自我否定,這樣會導致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這種狀態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這種學習上的“畏難情緒”,會影響孩子學習的進度和習慣,同時還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越來越自卑。
一、學習上的“畏難情緒”,影響著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學習上的畏難情緒,其實就是指孩子在學習某件東西,瞭解新的事物的時候,往往很害怕麻煩,很擔心事情或者知識過於復雜從而產生畏懼的狀態。
很多時候孩子對稍難一些的知識表現出的抗拒心理,以及拒絕學習新的知識狀態,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非常低。
自我效能感其實就是對於自己在處理問題解決事情的時候對事情完成度的把握,通俗的來說就是對自己的自信心。

孩子在畏懼學習上的情緒,通常就是自我效能感非常低的表現,同時如果孩子一直保持這種低迷的情緒,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會隨之更弱。
二、自我效能降低,孩子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
自我效能感除瞭對於自己完成事情結果的預期,同時也包括對這個行為完成度的推測。
在不同領悟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會不同,但是總體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的話,就會對這種失敗和學習成就感產生害怕的心理。
習得性無助是指重復失敗之後對現實的無奈的心理狀態,如果孩子自我效能感降低,對自己沒有自信,常常在完成任務最後的結果也不理想,次數一多,孩子就會習得性無助。

三、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1、日常小事放手,讓孩子更自信
很多傢長都非常寵溺孩子,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給他準備好。所以不管什麼事情,孩子總會得到一個好的結果,這也是父母所給予的幫助。
但是一旦父母沒有及時支援,孩子往往不能自己解決問題,過於依賴父母瞭。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要讓孩子從小事自己處理每次解決問題之後就及時給孩子反饋和表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2、教會孩子分解難題

面對難題,孩子隻會選擇放棄,覺得學習困難,就常常逃避學習。這樣下去,孩子不僅學不會知識,反而養成瞭遇事就逃避的不良心理。
我們要教會孩子處理問題,面對難以解決的困難,我們要學會把這個困難分解,把事情變得簡單,並且要教會孩子遇到問題不能選擇逃避,要迎刃而解。
3、鼓勵孩子,走出低落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都是一直在努力,可是結果孩子不理想,最後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有的傢長還會怪罪孩子學習不好。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雙重打擊,所以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從自身做起。
父母就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走出低落的情緒,學會如何面對失敗,如何面對沮喪。不能責怪孩子,讓孩子更難受。

在孩子成長中,他們是不斷前進和發展的,也許從總體上孩子的進步不足掛齒,但是對於孩子個人而言,他們隻要是進步的就是值得鼓勵的,傢長們一定要多鼓勵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信。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這裡是小微爸爸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瞭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註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